環保Q&A
- Home
- 環保Q&A
•何謂生物可分解塑膠?
生物可分解材料(Biodegradable Materials),一般以可不斷重複取得的天然資源,如微生物、植物、動物,所製成的一種聚合物。傳統的塑膠材料不能被微生物分解成水和CO2,如:PE、PVC、PS、PP…等。生物可分解材料曝露在空氣中時,並不會進行分解,但在有足夠的溼度、氧氣與適當的微生物存在的自然掩埋或堆肥環境中,可被微生物所分解。
•生物可分解塑膠生命週期為多久?
塑膠也有使用期限?
生物可分解塑膠的特性,就是在一定的環境下,能完全分解成水與二氧化碳消失在自然中。
而分解的時間也與環境息息相關,一般的產品,建議使用期限約六個月至九個月,但即使過了使用期限,也不會馬上分解不見,而是物性會隨著時間的拉長,逐漸產生變化,強度、韌性隨時間逐漸變差。
要求塑膠可完全分解又希望保存期限長久,這是矛盾的想法,卻是我們可以持續努力的目標。
•要怎麼辨別是不是生物可分解塑膠(100%生物可分解塑膠)?
一般我們在市面常見且號稱『生物可分解塑膠』,大致上分三個種類:光降解塑膠、崩解性塑膠、可堆肥塑膠,而只有可堆肥塑膠靠微生物進行分解後變成二氧化碳跟水,才算真正生物可分解。
一. 光降解塑膠
在傳統塑膠,加上光敏促進劑,透過陽光照射,促使塑膠因為日曬而裂成粉狀,但仍殘留塑膠碎片於自然。
二. 崩解性塑膠
將傳統塑膠成分與澱粉﹙常見為玉米、小麥﹚混合而成,這類添加物能加速塑膠袋裂解成小片,但無法讓塑膠消失。
三. 可堆肥塑膠
由可不斷重複取得的天然資源,如微生物、植物、動物,所製成的一種聚合物,最後分解為二氧化碳及水。且會經過分解率、崩解度、植物毒性、重金屬等嚴謹的認證程序,通過才可稱為可堆肥化塑膠。
•生物可分解塑膠的環保都是騙人的?
關於生物可分解塑膠的誤解,大略可以分成兩類
1.沒有完善的回收機制,生物可分解塑膠下場跟一般塑膠一樣,都是進入焚化廠,根本沒有比較環保。
2.生物可分解塑膠的分解條件相當嚴苛,普通使用下無法分解,使用完一樣是塑膠垃圾。
誤解1 澄清
台灣對於生物可分解塑膠並沒有完善的回收機制,這是我們必須持續推動及改善的部分
但即使生物可分解塑膠進入了焚化處理,也因為有經過嚴格的重金屬等物質的嚴格檢驗,與傳統塑膠不同,在燃燒的過程中不會產生額外的戴奧辛等等含有重金屬的有害物質,且燃燒所釋放的熱量低、碳足跡比傳統塑膠少,比起傳統塑膠也是較為友善的製品。
誤解2 澄清
國際上有許多針對生物可分解塑膠的認證標準,各個標章都略有差異
但一般來說,生物可分解塑膠(可堆肥)認證程序大概可分下面四種:
1.材料分析:測試易發揮固體及重金屬成分。
2.有氧環境下(溫度56~58℃)生物可分解率測試:須達180天內90% 被分解的標準。
3.模擬工業堆肥環境(高溫60~75℃、低溫不可低於40℃,濕度約在60~70%)裂解率測試:90天內,90%須裂解完畢。
4.殘留堆肥毒性測試。分解殘餘土壤與一般土壤混合,進行植物生長對照分析。
而生物可分解塑膠沒有特定的條件,就無法分解嗎? 是可以的。
即使不是在要求的條件,生物可分解塑膠依舊可以在自然中被分解,只是分解的時間會比較慢,一般環境下要花到一年以上,與萬年千年無法分解的傳統塑膠相比,依舊是友善環境的環保材料。
•台灣針對生物可分解塑膠回收機制
生物可分解塑膠最理想的回收方式,是進入堆肥環境使它自然分解,回歸生態分解為養份。
然而目前台灣生物可分解塑膠後端的處理,主要是由環保署來管理,但政府並未針對『生物可分解塑膠』及『生物可分解塑膠製品』有特別規範回收機制,且能處理回收的堆肥系統並不多,除了少數商家會鼓勵民眾將生物可分解的產品( 如塑膠袋) 送回購買門市,再統一送往合作的堆肥廠處理。其餘生物可分解塑膠因與一般塑膠共用回收機制,很難再進入堆肥系統,甚至與一般垃圾一起進入焚化爐。
雖然,生物分解可塑膠在焚化的過程中,不會像一般塑膠焚燒過程產生氯化氫、甲醛、多氯聯苯、戴奧辛等有毒氣體,但本質上我們仍然希望可以透過堆肥的有機轉換,讓生分解塑膠成為可再利用的肥料。
這也是我們協會不斷呼籲政府,應該建立『生物可分解塑膠』獨立的規範及標章機制,讓消費者在區分上可以更加輕易辨別,也在後端回收處理上不會進入錯誤的回收管道。
同樣,我們除了會持續推廣生物可分解標章認證之外,也希望政府能夠在後端處理建立完整的機制,讓生物可分解塑膠成為台灣未來發展替代塑膠的友善材環境材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