破除錯誤的觀念!
民間環團-綠色和平組織日前進行了一個實驗,將生物可分解塑膠放置在土壤、海水中,用60天時間測試分解的狀況,做出了“生物可分解對源頭減量無幫助,是減塑假象”的結論。這項實驗不僅誤解了生物可分解塑膠進行分解的原理,在時間、環境上都做了錯誤的示範,也誤導了民眾對於生分解製品的認識。
針對生物可分解塑膠,以下大解密。
☞何謂生物可分解塑膠?
什麼是真正100%生物可分解塑膠?
民眾在市面上標榜生物可分解塑膠的產品,基本可分成三類型。
『裂解形塑膠』傳統塑膠成份(聚乙烯PE、聚丙烯PP、聚苯乙烯PS、聚氯乙烯PVC)添加澱粉或是碳酸鈣,其可使塑膠袋裂解成小片,但不會分解。
『光降解形塑膠』在傳統塑膠成份中,加上光敏促進劑,利用紫外線的輻射能量,,促使塑膠碎裂成粉狀,但依舊是塑膠。
『可堆肥塑膠』這類塑膠不含傳統塑膠成份,靠微生物進行分解後變成有機質、二氧化碳跟水,才算真正生物可分解塑膠。
三種類型常常被統一歸類為生物可分解塑膠,而真正可稱生分解塑膠且對環境無危害的的只有『可堆肥塑膠』,若政府無明確規範及標示,只會使大眾對生分解塑膠產生混亂及誤解。
#之後會針對三種塑膠進行詳細的介紹☞生物可分解塑膠生命週期為多久?
生物可分解塑膠從製程開始,就有使用期限!賣場所使用的生物可分解塑膠的分解時間,依不同製成方式與所在的環境有關。
在一般日常環境中,即便過了使用期限(六個月至十八個月)也「不會」馬上分解不見。外觀基本維持不變,但物性開始發生變化,強度、韌性隨時間逐漸變差,這些都是開始分解的表徵。
「100%生物可分解塑膠」在不同環境下的分解狀況皆不同,若要快速分解,需在堆肥的和高含水率下,才可在短時間內完全分解成有機質、二氧化碳跟水。
而經實驗證明,台灣有業者所生產的生物可分解包裝薄膜,放置廚餘機密閉空間中,僅需1週就可快速分解至肉眼不可見!
☞生物可分解塑膠為減塑假象?
可堆肥生物可分解塑膠是傳統塑膠取代品。國際上對可堆肥塑膠的認定,須通過分解率、崩解度、植物毒性、重金屬的測試,分解的環境與時間也有一定的判定標準,才能真正稱它為『可堆肥塑膠』
☞認證單位如何驗證生物可分解塑膠能真正「分解」、而非僅是碎裂成塑膠碎片?
各國標準略有差異,但一般而言,生物可堆肥認證有幾個驗證程序:
1.在有氧環境下(有氧環境下(溫度56~58℃)生物可分解率測試須達180天內90% 被分解的標準。
2模擬工業堆肥環境(高溫60~75℃、低溫不可低於40℃,濕度約在60~70%)裂解率測試:90天內,90%須裂解完畢。(剩餘10%仍須一些時間在自然環境中達到完全分解)
3殘留堆肥毒性測試。分解殘餘土壤與一般土壤混合,進行植物生長對照分析。
殘留物測試:可堆肥塑膠都嚴格接受生物毒性、環境賀爾蒙、金屬殘留等相關測試,評估分解後殘留物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,並且不含PP、PE、PS、PVC、PET等傳統塑膠成分,且不會分解成為塑膠微粒。
一般來說,溫溼度越高、微生物愈多,分解的速度越快,低溫或是缺乏微生物的環境下,分解速度會變慢。目前發展的主要瓶頸是水體,尤其是在清澈的海洋,生物可分解塑膠的分解會變得很慢。
但如果是下水道髒污阻塞處,因為微生物多,分解速度會比較快。國際上的『可堆肥塑膠』需經過「可生物分解」、「可堆肥」兩個關卡的實驗才能獲得認證,絕非減塑假象,而台灣在生物可分解塑膠上的認證及後續回收處理都尚且不足,本協會也想呼籲政府採用國際認證標準,不僅能讓台灣與世界接軌,同時銜接全世界的環保觀念與需求。